锦绣黔东南— 民族原生态 — 魅力黔东南— 大美黔东南

铜鼓阵阵,歌舞掌坳

2018-6-15 10:39| 发布者: 旅游指导| 查看: 1106| 评论: 0|来自: 秀美黔东南

摘要: 掌坳这个名字是通过苗语翻译而来,在苗语中意为“生长八月竹的地方”,同时让这里扬名海外的是铜鼓舞,掌坳村是铜鼓舞的发源地,这里有着最古朴最传统的铜鼓舞,是那样奔放热烈,这里的男子跳舞是那么的彪悍、豪迈, ...

掌坳这个名字是通过苗语翻译而来,在苗语中意为“生长八月竹的地方”,同时让这里扬名海外的是铜鼓舞,掌坳村是铜鼓舞的发源地,这里有着最古朴最传统的铜鼓舞,是那样奔放热烈,这里的男子跳舞是那么的彪悍、豪迈,女子跳舞则是那样的轻盈、曼妙。铜鼓舞在这里,自千百年你前就是一道传统,无论老少,都可以随曲而舞,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这伟大的铜鼓舞之乡。  

掌坳村隶属大塘镇,位于雷山县城南8公里处,炉榕公路过境,处在省道凯(里)黎(平)边缘,并修通一条进寨公路,交通便捷。全村109户,566人,以吴姓为主。掌坳苗寨以传统的种植业为主。寨子依山而建,四周古木参天,周边的村寨均为苗族长裙(俗称“青江苗”)支系,故改装为长裙服饰。
掌坳村逢年过节均举行跳铜鼓舞活动,邻近村寨苗族都来此汇集击鼓狂舞欢歌,故有“铜鼓舞的故乡”之称。上世纪九十年代雷山县人民政府将掌坳列为民族特色村寨旅游点对外开放,每年中外游客络绎不绝。


铜鼓舞的故事传说

掌坳铜鼓舞源远流长,据考证早在数百年前,掌坳苗寨的先民从掌雷地区迁居到此。当时有一位祖先,用了七七四九天的时间从深山之中抱回了一截十人才可以环抱的举行桐木,然后将其钻通,制作成了一个形如打谷桶的大木鼓,通过敲击可以发出清脆的声响。这个消息一经传出,就招来了附近各寨的好友,大家围着大木鼓狂欢起舞,这就是铜鼓舞最初的模样,随着时代的变迁,木鼓也演变成了今天的铜鼓,这就是铜鼓舞的起源。

掌坳铜鼓舞的创作源于生活, 根据农事劳动,斗鸡斗牛、打渔捞虾、猎兽套禽的生活原型进行模仿比拟,别有韵味,有别于苗族斗鸡舞、捉螃蟹舞、打猎舞、送鼓舞等等舞蹈。铜鼓舞的跳法原有12种,现传承下来的只有11种。有适宜老年人跳的,有适合青年男女跳的,也有适合男女老少一起跳的,集鼓点、动作、声舞于一体,是掌坳别具一格的文化珍品,也是苗族千古传承的特有文化瑰宝。

掌坳苗寨的铜鼓舞给人最深刻的感觉和印象就是它那优美而粗矿的舞蹈以及老少皆舞的场景。在有节奏的铜鼓声中,老人磐石般的身躯,跳的步伐沉重而节奏有序,手舞足蹈,左右挥舞,口中不断喊出嘹亮的口号,年轻人双手叉腰,左右翻转击掌,踢腿脚尖叩地,双肩左右旋转,舞姿优美而粗矿。
但见彩色的衣裙飞舞旋转,手掌相击,脚步铿锵,鼓声和脚步声融为一体;少年豪放的脚步,那种舞蹈的气氛让人不由思绪万千,似乎有一种生硬在召唤,那事来自缘远古的旋律,充满着神秘和向往,管掌坳苗寨铜鼓舞,有种神韵牵魂不散。铜鼓舞上舞蹁跹,鼓声点点入心房。哦山坳上的舞魂,实在是让人陶醉,让人们无法割舍。

雷山县境内的苗族村寨以跳芦笙舞为乐,而以跳铜鼓舞为乐的仅掌坳一寨,称之“铜鼓舞的传承地”。以掌坳铜鼓舞为主的雷山苗族铜鼓舞已于2006年批准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掌坳铜鼓舞舞姿粗犷激越,步伐豪爽奔放,跳转结合,刚柔相济,古朴热烈,独具一格,人称当代“迪斯科”。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