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岗侗寨喊天节的古老传说
摘要: 黎平黄岗“喊天节”,侗语“谢萨向”,意思是祭雷婆。传说是地上的人们把雷婆弄脏了,雷婆跑到天上去了。如果不祭祀她,恐怕她会发怒,不降雨,田地就会干裂,丰收就无望,生活就会过得不安宁。当地侗族人民为了祈求 ...
黎平黄岗“喊天节”,侗语“谢萨向”,意思是祭雷婆。传说是地上的人们把雷婆弄脏了,雷婆跑到天上去了。如果不祭祀她,恐怕她会发怒,不降雨,田地就会干裂,丰收就无望,生活就会过得不安宁。 当地侗族人民为了祈求雷婆的保佑,每年农历六月十五这天都要祭祀雷婆,以保六畜兴旺、天下平安。由于在祭祀的时候人人都要仰面朝天大声呼喊,“喊天节”因此得名。每年“喊天节”,各家各户根据自家的情况邀请客人前来参加,活动规模少则千人,多则上万人。 “喊天节”这天大早,先由寨老牵一头黑毛猪到河边宰杀,烧香烧纸祭祀一番后,全寨才开始大规模杀猪,有的一家杀一头,有的两三家共杀一头,也有十家八家共杀一头。宰杀完后,每家挑选一块好肉煮熟制成“刀头””,集中摆放到寨子中间的坪子里,一切准备就绪,祭师在前往祭坛的路上,一边念着咒语,一边用巴芒草挥洒福茶,以祈求前来祭天的主家与客人平平安安。 到了祭坛,祭师先上牺牲贡品,登坛念咒,在祭师的主持下,身着侗族盛装的侗人围着祭坛听侯祭师调令,在祭师的引领下,大家对天跪拜,高声呼喊:“萨向啊,对不起你,我们把你弄脏了,今天来为你洗脸,给你赔罪喽!”。祭祀完毕,男女老少唱起了娱神侗歌,吹响雄浑的芦笙,主客共同牵手踩歌堂。 “喊天”仪式一般持续两三个小时,如果偶遇天公作美,刚喊就下起雨来,也许可提前收场。“喊天”结束后,黄岗的主家按照房族分别摆起长桌酒席,与前来参加活动的客人一道共享特色美餐,互唱敬酒歌。近两年的“喊天节”。黄岗人索性把传统的“抬官人”,“踩歌堂”,“男声侗族大歌”,“侗族敬酒歌”等保留节目统统摆上场面面,让来自国内外的近万余四海宾朋尽情分享。 喊天节的故事传说 黎平县黄岗侗寨“喊天节”是最为古老的侗族传统节庆。“喊天节”也称“祭天节”或“求雨节”。相传在明朝的时候,黄岗遇上了持续两年的大旱,草木樵枯,河水断流,庄稼颗粒无收。遭此天灾,敬畏天地神明的侗民陷入了极度的恐慌。黄岗的寨老吴万想为解救乡亲们,就徒步千里,去寻找当时极有名气的天师吴为民前来为黄岗民众求雨。精诚所致,吴为民被吴万想的爱民之心深深感动,就答应定在农历的六月十五这天举行祭天礼仪,为黄岗人民求雨。 后来,黄岗侗族百姓为了感谢上苍庇佑和纪念吴为民天师,在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五日祭拜苍天,纪念吴为民,接待八方宾客。传承至今每年仍在举办,规模越来越大,举行吹芦笙、侗族大歌、侗族敬酒歌、踩歌堂、捉鱼、侗戏表演、鼓楼对歌等活动,热闹而精彩,尽享节庆文化的盛宴。 黄岗侗寨,地处黎平县双江镇,距县城约60公里。始建于宋朝,已有800多年的历史。黄岗,坐落在一个东西走向的狭长山间谷地,一条小溪穿寨而过。有山有水,岗上起平地,犹如金盆。 寨内有五座鼓楼、一座花桥,四周古松环抱,寨边禾仓林立、禾晾有序排列,把村寨围在中间,收禾季节,层层禾晾,变成一道道金色屏障,而这道金色禾晾正是黄岗村名的由来。黄岗,深居大山之中,村寨风光独特、民族风情浓郁、侗文化情韵原汁原味、传统文化保存极好、生活简单质朴,是最为原始、最让人心动的美丽村寨。 |
上一篇:丢卣卣、抹花脸……谷雨节上欢乐多下一篇:不一样的年味,天柱注溪社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