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即是树”,岜沙人的清明传统
摘要: 清明节,对于我们中民族来说,可谓是一个严肃而庄重的传统祭祖节日。在贵州省从江县有一个叫做岜沙的苗族村寨,清明节期间看不到烧香祭祖的村民,更体会不到过节的热闹气氛。这里的村民没有过清明节的习惯,是因为村 ...
清明节,对于我们中民族来说,可谓是一个严肃而庄重的传统祭祖节日。 在贵州省从江县有一个叫做岜沙的苗族村寨,清明节期间看不到烧香祭祖的村民,更体会不到过节的热闹气氛。 这里的村民没有过清明节的习惯,是因为村前寨后没有一座埋葬祖先的坟墓。 那么岜沙苗族是怎样祭拜先祖的呢? ▷ 岜沙是从江县丙妹镇一个行政村,由大寨、宰戈新寨、王家寨、大榕坡新寨和宰庄寨等五个自然寨组成。 全村共有16个村民小组500多户2300余人,世居的主要有滚姓和王姓。 树林是岜沙人祖先的陵园 在岜沙村,你会发现,除了茂密的树林外,春意盎然的山坡上居然真的看不到一座坟墓。不要惊讶,据当地老人讲,这村前寨后的每一棵树,几乎都安埋一位岜沙的先人,但是都没有垒坟墓,也没有立墓碑。 在一些大大小小的树兜下,我们还真的看到了祭拜先人用的纸香之类的物品。 当地老人讲这并不是在清明节烧的纸香。岜沙没有统一祭祖的习俗,平时哪家觉得家里不怎么太平,就在埋葬先人的地方种下的那棵树下烧香祭拜,祈求消灾解难,保佑家里事事平安。 原来这参天古树下,安息的就是岜沙人的祖先们!这茂密的树林,就是安息他们祖先的陵园! 树是人类生命的延续 岜沙人看待生死十分坦然,他们认为:人生在世活不过百岁,从生到死是一个谁也改变不了的生命自然规律,让四季常青百年不枯的树木来延续人类的生命,这就是怀念祖先的的最好方式。 所以在岜沙,每生一个孩子家人都要为这个新生命种上一棵树,并对这棵树料理保护,让这个孩子伴随着这棵树一起健康成长。 岜沙人没有在生前就准备棺木的习惯,一个人到生老病死那天,其家再砍下在他出生时种下的那棵树为其做棺木,择地下葬后,即在墓穴上又同样种上一棵树,表示先人的生命与树同在,让生命在自然中继续延续。 岜沙人把生命融于自然,融于村前寨后的每一棵大树,形成了岜沙独特的树葬习俗。 在岜沙村新建的旅游接待民族文化歌舞表演广场上,有一块巨大的石头,上面刻写着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涉足岜沙时留下的感叹:“人即是树!” 古老的发饰与树密不可分 在岜沙苗寨,男子都留有发髻,穿着自织土布缝制的古朴简约服装。 因为成年男子常常枪不离身,因此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枪手部落”;加上秦汉服饰的装束,被外人喻“一尊尊活的兵马俑”。 岜沙的男人喜留长发,发髻盘于头顶,四周头发则被剃光,头顶的头发表示那是树木茂盛的树叶,象征生命的旺盛与健康。 与众不同的是,岜沙村子里的理发匠是用割草收禾的大镰刀为全寨子的男人剃头的,且技艺娴熟,到想留哪就留哪,想剃哪决不留下一根毛发。 有民俗学者分析说,岜沙男人发髻的形成,原因是与岜沙人古老而朴素的崇拜树木的生态观念有关。 据传说,岜沙人的先祖在逃避追杀的危急关头,是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拯救了他们。 因此岜沙人认为,人类离不开树林;树能给人们带来果实,使人得以裹腹,能供人烧火取暖煮食,能用于造房栖息的建筑材料;满山的森树可以使许多动物得以繁衍生息,供岜沙人得以食物,能滋养水土供人们解渴和耕种。 自古以来,岜沙人对树的砍伐用材就立有严格的条款,并把这些条款列入岜沙的古理寨规,违者重罚,代代相传,不得更改。 树给岜沙人带来幸福 因为有树,岜沙苗寨自然生态环境优美,加上原生民族文化独具特色,至今保持着千百年前的远古遗风,成为原生态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 ▣ 1999年被列为从江县首批开发的旅游村寨; ▣ 2001年被列为贵州省20个重点民族保护村寨建设的10个重点建设村之一; ▣ 2003年11月被贵州省人民政府确定为“从江县风景名胜区岜沙独立景点”,是贵州省重点名胜区之一; 当年,上海《旅游时报》将岜沙列入“中国单身者十大旅游圣地”; ▣ 2004年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列为黎、从、榕优先发展重点旅游区中的一个景点; ▣ 2007年被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评定委员会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同时被《中国国家地理》推荐为“人的一生必去的55个地方”之一; ▣ 2010年10月被授予“全国生态文化村”荣誉称号。在《贵州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中,岜沙被列为民族村寨类A级景区。等等。 ▽ 现在旅游开发已经成为岜沙人经济主要来源,而岜沙人的生命理念形成的树文化成为游客和专家学者最喜爱的内容。 |
上一篇:别具一格的苗族龙舟节下一篇:多彩的苗族“二月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