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战140天·决战脱贫攻坚】蔬菜飘香乡亲欢——看凯里市炉山镇甘坝村龙头企业的示范 ...
摘要: 盛夏时节,记着一行走进苗音艺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蔬菜基地,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翠绿。蔬菜基地镶嵌在凯里市炉山镇甘坝村的一个山谷中,平坦宽阔的土地上,一座座大棚拔地而起,各种类别的蔬菜迎着阳光,茁壮生长。基 ...
盛夏时节,记着一行走进苗音艺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蔬菜基地,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翠绿。 蔬菜基地镶嵌在凯里市炉山镇甘坝村的一个山谷中,平坦宽阔的土地上,一座座大棚拔地而起,各种类别的蔬菜迎着阳光,茁壮生长。 基地里,70多岁的甘坝村村民吴仕香一手执锄,一手拿着白菜菜苗。右手一锄挖一个浅坑,左手迅速把菜苗放进坑里,再刨来泥土、培紧,一株白菜就种好了。 “以前在家自己种,吃不完就烂掉了,谁能想到,同样是种菜,现在一天能拿80块钱的工资。”吴仕香算过帐,只要有空,她每天都来,一个月能领2000左右的工资。 “我们的蔬菜主要销往凯里市的超市、酒店和生鲜店,也销往到贵阳的石板物流园。昨天一天,我们就卖出了白菜、生菜等共1500公斤。”公司负责人刘福成说。 刘福成是甘坝村的一名返乡青年。今年1月,他和同是炉山镇返乡青年的杨秀花、姜海和杨先兰创立了苗音艺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发展蔬菜种植和销售。 他们是上世纪90年代末从炉山镇走出去的大中专学生,有的从事过电脑销售,当过超市售货员,有的从学校毕业后一直刻苦钻研蔬菜种植技术。 从在外打拼到回乡创业,他们在110亩的蔬菜基地上带领甘坝村谋出了一条致富路。 “我们主要是种植一些反季节和时令蔬菜,目前蔬菜基地里有茼蒿、小白菜、豌豆尖……”在蔬菜基地里,刘福成一口气介绍了八九种蔬菜,还意犹未尽。 创业之初,为了提高蔬菜种植技术和增加蔬菜产量,四人还远赴重庆、云南等地学习种植技术和基地管理模式。他们研发的嫁接技术,可使一株苦瓜产量高达100公斤,一株茄子产量高达50公斤,蔬菜基地的产量由此大大提高。 “一开始没有人愿意把自己的土地流转出来建蔬菜基地,我就先在我家田里搭建温棚和蓄水池。”刘福成指着身后的一个温室大棚和蓄水池说。还好后来说服了乡亲们流转了土地,建起了一片可发展的基地。现在公司每年向流转出土地的农户每亩田支付800块钱,每亩地支付500块钱,每五年增加100块钱的流转费。 农户们流转出了土地,又转而给公司务工,公司又给他们支付工钱,农民获得更多的实惠和收益。 创业不是总一帆风顺的。由于资金缺少,目前基地仅有57个温室大棚,蔬菜产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知道了他们的困难,便为他们争取了90万的中央财政扶贫资金,不久就会到账。”甘坝村村支书刘州盛说:“我们村两委将持续加大对蔬菜基地发展的支持,做大做强甘坝村蔬菜产业,把苗音艺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打造成炉山镇的龙头企业。” 近年来,甘坝村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持续发力,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把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和“五步工作法”持续地引向纵深。 长短结合,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该村的花椒种植、黑毛猪养殖、商品蔬菜种植、樱花育苗以及部分工业、旅游产业在甘坝村均有建树。蔬菜产业作为甘坝村的支柱产业之一,苗音艺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发展也得到了村两委的重视和支持。 “等90万中央财政扶贫资金到账后,我们再搭建更多的温室大棚,培育更多的菜苗,把育出来的菜苗发给其他农户,发动大家一起来种植蔬菜。”姜海对产业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凯里市融媒体中心记者:粟琼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余光燕 李卓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