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凯里市城市规划建设及风貌控制导则(二)
摘要: 编者按 近年来,凯里市十分注重城市规划及风貌管控,注重将民族文化、山地文化、自然风貌融入到城市建设中,实现了传统与现代,城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城市中彰显出的浓郁民族风情使得凯里市成为全国辨识度最高的 ...
编者按 近年来,凯里市十分注重城市规划及风貌管控,注重将民族文化、山地文化、自然风貌融入到城市建设中,实现了传统与现代,城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城市中彰显出的浓郁民族风情使得凯里市成为全国辨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并先后荣获“中国民族优秀建筑之乡”“中国生态魅力城市”“中国特色民族风情旅游城市”等荣誉称号。为进一步凝聚全市齐抓共管,全民参与、全民支持的强大合力,着力抓好凯里城市规划建设工作,塑造管控好城市的整体风貌,提高城市文化品位,打造新时代宜居宜业宜游的“苗侗明珠·山水凯里”的城市品牌。凯里市融媒体中心官方微信将陆续解读《凯里市城市规划建设及风貌控制导则》,切实为凯里市更加科学、更加规范、更加有序推进城市规划建设营造良好氛围,敬请关注! 第六条 城市色彩风貌控制引导 6.1尊重凯里市优越的自然山水环境,强调山水环境协调、融合,坚持“山水融合”原则,突显凯里市整体清秀、淡雅、飘逸的视觉美感。 6.2尊重凯里市现状色彩基调,引导控制新建、改建建筑及区域,使城市不同组团之间的色彩协调。坚持“整体协调”原则,同一组团内的建筑主体色调应统一,色彩的明度、彩度应与周边环境相协调,采用柔和、雅致的色调。 6.3强调凯里市深厚、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坚持“民族特色”原则,汲取并提炼民族建筑、民族服饰、民族文化中的地域色彩,塑造凯里市独有的色彩个性。 6.4一类风貌(现代风貌)区色彩应采用中高明度、低艳度的冷灰色调为主,打造高端、稳重的凯里新城气质。 6.5二类风貌(现代+传统)区色彩应采用高明度、低艳度的暖灰色为主,打造融合、质感的凯里城区气质。 6.6三类风貌(传统风貌)区色彩应采用传统民族建筑色彩为主,打造质朴、宁静的凯里传统文化片区氛围。 第七条 城市夜景灯光控制引导 7.1城市夜景氛围应怡人舒适,灯光照明应满足城市安全需求,照明设计与亮化工程施工应满足生态需求,应能较好地烘托凯里地区传统民族、民俗文化氛围。 7.2城市夜景灯光设计应涵盖城市内部及周边主要山体、城市绿地、河道及河岸区域、建筑、街巷、重要城市空间、核心景观等内容,应根据照明对象与城市的区位关系、重要程度确定照明方案,应层次丰富、主次分明。 7.3建筑照明导控 7.3.1重点建筑照明 对凯里市具有地方特色的标志性建筑、历史建筑、文化建筑、重要公共建筑、体育场馆等,应采用整体泛光照明,增加重点建筑夜间识别度。泛光照明设施应隐蔽安装,避免对行人、车辆造成直射干扰。 7.3.2一般建筑照明 对重点建筑以外的一般建筑,如居住小区等,应避免采用泛光照明,且照明不宜过多,以免对居民生活造成不便。居住小区建筑尤其是高层、超高层建筑以勾勒建筑轮廓线为主要手段,提高夜间识别度。 7.4道路照明导控 7.4.1生活型道路照明应采用暖色,营造温暖、舒适、宜居的氛围。商业街巷照明应能较好地烘托城市商业氛围。 7.4.2景观型道路照明应融合凯里地区民族文化旅游主题,并结合不同路段单/双侧景点、景观绿化等以不同的照明设计主题,营造宜游氛围。 7.4.3交通性道路照明应满足车辆安全通行,应避免照明过亮或过暗造成行车不变。 7.5开敞空间照明导控 开敞空间照明导控对象包括城市广场、城市公园、街边公园、绿化区域等。开敞空间的照明应满足城市安全需求,避免形成城市安全死角。亮度与控制要考虑平时使用与节庆使用需求的不同进行设置。 7.6历史建筑与历史街区照明导控 采用轮廓照明,主要对建筑顶层进行泛光或连续LED灯照明、勾勒建筑轮廓,灯具间距应保证照明的连续性。泛光灯具应注意隐蔽。不宜采用大面积相同亮度的照明。 7.7山体照明导控 对城市内及周边主要山体进行照明,可采用从下往上打光的照明方式,凸显山体、树冠。照明色彩宜选用白光、黄光、绿光三类,并交叉使用,形成多层次的照明效果。 7.8水体照明导控 水体照明应主要强调水体的轮廓,照明范围应结合景观视线及视觉中心进行重点照明并延展至水岸,重点照明与水体照明的亮度比应在3:1-5:1之间。避免对观景人群产生眩光。 第八条城市景观廊道控制引导 8.1 城市景观廊道应以“显山露水”为核心目标,通过对通廊、俯视区及仰视区的控制,将城区内重要开敞空间、滨水空间作为地面视点,山体制高点及城市标志性高层作为主要景观点;以视点到主要景观点的视觉呼应,构建凯里市山、水、城相呼应的景观廊道。 8.2通廊控制,连接两个景观制高点形成视线通廊,两点连线两侧一定范围作为控制协调区域,协调区的建筑高度不得超过18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