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黔东南— 民族原生态 — 魅力黔东南— 大美黔东南

您的位置:黔东南新闻> 要闻>内容

凯里九旬老人办展览 喜迎国庆颂党恩

2019-9-29 16:44| 发布者: 旅游指导| 评论: 0

摘要: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为了展馆内容更加丰富,我又订制了一些与毛主席有关的纪念品。”凯里有一位余志华老人,自费开办展览馆已有好几年。每年他都会新收藏、添置一些物件,供参观者观赏。期间,还有不 ...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为了展馆内容更加丰富,我又订制了一些与毛主席有关的纪念品。”凯里有一位余志华老人,自费开办展览馆已有好几年。每年他都会新收藏、添置一些物件,供参观者观赏。期间,还有不少外地人慕名而来。


每个人都有个人爱好,老人的选择却与众不同。“现在生活越来越好了,可我们不能忘记过去的艰苦。我的展览馆免费开放,我随时欢迎大家来!”

自掏腰包办展览


9月25日,州林汽洪州路口一间20平方米的出租房里,当记者来到这间“特殊”的展览厅时,见到了90岁高龄的余志华老人。



展览室虽然比较袖珍,但却给记者带来不小的视觉冲击。展览室里,整整齐齐地陈列着余志华半个世纪以来收藏的纪念党和毛主席的雕像、勋章、书籍和长征胜利纪念章等等,墙壁上还用书法写满了“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感恩伟大祖国70年光辉历程!”等标语。


在展览室里,老人颤颤巍巍捧着他的最新收藏给记者介绍:“这是上海造币厂制造的‘开国领袖毛主席’纯银一公斤纪念币,我收藏了两枚”;“这一套是‘一带一路’纪念币”;“我今年还在韶山定制了一尊毛主席的站像,现在还没有送来……”



老人身体硬朗、神采奕奕,一提起自己的收藏品,显得十分激动。“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的全家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下幸福成长起来的,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我们全家如今的幸福生活,所以我们世世代代都要感恩伟大的祖国、伟大的党,办这个展览是为了更好地体现我和老伴对过去宝贵历程的一种怀念,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弘扬红色文化。”


据余志华老人介绍,从青年时代参军时起,他就有意识地搜集毛泽东的像章、书画、党史和长征胜利纪念品等,并小心收藏。在展览室,光新老纪念章就达2800余枚,还有一些珍贵的图片、模型、书籍等。“这些年收藏这些东西大概花费了十几万元,现在我和老伴每年退休金的大部分都花在收藏品上了。”



采访中记者得知,这间20余平方米的旧出租屋不光是展览室,还是余志华老两口生活起居的地方,两位老人退休后将大部分的时间和金钱都花在了收集藏品和办展览上。


先后在2013年“纪念毛主席诞辰120周年”、2016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2017年“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2017年“喜迎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2018年“纪念毛主席诞辰125周年”举办免费展览。



望着满墙、满屋陈列的各种红色收藏品,老人说,“每天一睁开眼看到这些,心里就觉得很充实、很幸福。”


九旬创业为报恩


在采访过程中,余志华老人口中无数次提到“报恩”两字。随着老人翻开自己的家谱,一段历史就此展开……



余志华祖籍湖南邵阳,上个世纪20年代后期,他的全家跟着共产党参加革命,加入了农会。后来他的大伯父被国民党残忍地杀害。


“我的父亲看到情况严重,带着家人逃难,最终来到了黔东南的剑河县。”余志华说。1930年,他在剑河出生。


后来,余志华家又搬迁至都匀。直到1950年,他和家人才过上了安稳的日子。“我的老伴帅凤英也是贫苦出生,解放后她被送进了学校,最终成长为国家工作人员。”余志华说,他和老伴都在福泉工作,现在均已退休。


“我们算是非常荣幸的军人之家,1927年以来的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我们都参与了,这叫‘跟着共产党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从余志华被杀害的大伯父开始至今,他们家出了8位军人,包括其本人在内,有的参加过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有的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对越自卫反击战等,有的在解放战争时期,率部起义,投入到了人民的怀抱。


“我是在逃难中出生的苗家儿女,我要报答生我养我的故乡剑河。”回报剑河这片热土的哺育之情,是余志华目前最大的心愿,今年90岁高龄的他,开始了投资创业。


余志华和老伴将毕生的积蓄以及卖房的钱投资与一位转业军人的公司合作,目前公司开始步入正轨。“我计划在创业成功之后,将大部分收入捐赠给剑河县发展教育事业,来实现我对家乡父老的感恩之情。”


除此之外,老人表示创业成功后还将在剑河县修建一间展览馆,将自己所有藏品陈列在展览馆中,并将展览馆免费赠予剑河县。


满满都是幸福感


余志华老人办展览、再创业,每一项重大决定,都离不开老伴帅凤英无条件地支持。两位老人已经风雨同舟、相依相伴了63个春秋。


“我脾气急,这么些年都是她一直迁就、包容我,没有他的支持我也做不成这些事情。”余志华老人的一番话,帅凤英立马眼眶红了。


记者观察到,不管是在讲解藏品的时候,还是在介绍过去经历之时,帅凤英的眼睛都没有离开过老伴,眼神里饱含着仰慕和崇拜。


90岁高龄的余志华,虽然身体硬朗、精神尚佳,但是有一只眼睛几乎失明。老人的爱好就是听新闻看报纸,《参考消息》是家里每天订阅的。“我眼睛不好看不到,每天都是她一字一句读给我听。”


因为经历过困苦的生活,余志华老人的思想还比较“新潮”。老人儿女双全、儿孙满堂,都已经抱上曾孙子的老人坚决拒绝与孩子同住,过年过节也都是老两口自己过。


“我们现在身体健康,什么都不缺,自己也都能动,就不给孩子添负担了。”余志华说,自己一直这么教育孩子,只要他们过好自己的小日子,不给国家和社会添麻烦,就是尽最大的孝。


早上早餐后出门遛弯,中午回家吃饭休息,下午整理藏品、读报看书……居住在二十余平的出租屋,吃着粗茶淡饭,有富足的精神、有儿女的牵挂、有相知相伴的老伴,两位老人很享受如今神仙眷侣般的日子。


谈到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变化,余志华满面笑容地高声讲道,“现在我们是四世同堂、儿孙幸福,感到满满的幸福感呀!过去做梦也不敢想哟!”



记者手记

九旬老人,本该乐享天伦,子女围绕在身边,可是余志华和老伴却选择了自己过。他说,孩子们都有自己的家庭,生活压力也不小,身体还好就自己过,别给孩子添麻烦。


采访过程中,除了老人坚持多年收藏不间断的毅力之外,老人的生活态度和方式让人为之触动。这与二老的夫妻感情和睦,互相理解谦让离不开。


余老说,他离梦想越来越近,老伴的功劳最大。老伴说,余老做什么她都支持,余老的事就是她的事。他们还说,能为黔东南教育事业尽一份力,是他们此生最大的心愿。


能力虽不大,梦想却不小。老人的精神值得肯定,也值得学习。

(来源: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林果 杨玲 姚宁)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