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党恩 庆丰收—— 全州各地欢庆第一个法定苗年
农历十月,枫叶如火,稻谷归仓,黔东南一年一度的苗年正在进行中。 “苗年”是苗家人一年一度最为盛大的节日,也是集庆祝收获、祭祀祖宗、感恩天地等寓意为一体的隆重节日。苗族是一个农耕民族,也是一个敬祖崇宗、敬畏自然的民族。农历十月是一年中农耕稻作的结束,田土中所产的果实均已收获归家入仓,苗族同胞视果实的收获是祖宗的护佑和天地神灵的恩赐所得,于是苗族选于农历十月上中旬的卯日过苗年。 对于生活在黔东南的大多数苗族同胞来说,苗年是一年中最热闹的节日。根据新修订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自治条例》第六十八条规定,每年农历十月初七苗年、农历十一月初一侗年,全州公民各放假 1 天。由于成为法定节假日,今年我州各地苗年节庆活动更为丰富,群众出游的热情异常高涨。 “传统民族节日历经数百年上千年,是传统文化的延续,在此基础上设立地方性假日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于民族文化习俗的重视,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剑河县思源社区副主任刘莹莹表示,今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关键之年,针对我州的苗族、侗族同胞,根据苗年和侗年的传统节日各放假一天,意义非凡。 黄平县融媒体中心负责人杨正洪说:“11月20日是黔东南州首次对苗年节放假一天,深深体会到这是党委政府对苗族人民爱护和尊重,对促进我州民族大团结和保护民族传统文化起到很大作用。我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一定组织好力量走进乡村,做好苗年活动宣传,向外界传播黄平之美、黔东南之美。” “第一次享受放苗年假,心情无比激动,看到放假通知的时候,感受到了政府对我们少数民族同胞的关心关爱及重视,心里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多数苗族同胞受访时表示,一天假期加上周末,这个小长假带上父母和孩子回老家过苗年,走一走村里的亲戚朋友,大家聚在一起,喝口糯米酒,吃点家乡菜,聊一聊家常,聊一聊村里的变化,借此增进彼此之间浓浓的乡情。 黔东南不仅有峰峦叠嶂、俊秀高雅的山川河流,更有底蕴深厚的苗侗文化以及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法定的第一个苗年,全州非遗在各地得到了最大化的展现。 雷山县在县城举行苗年开幕式,上万名苗族同胞身着节日盛装,在县城主干道上巡游展示;丹寨县在万达小镇也举行了苗族服饰展演、芦笙表演等非遗展示活动;台江县在反排村等非遗富集之地举行了反排木鼓舞、苗族古歌等多项国家级非遗展演,将苗族服饰、刺绣、银饰、织锦等多项非遗文化充分表现出来,向游客展示出了满满的幸福和自信。 今年的苗年,恰逢脱贫攻坚胜利在望,苗族群众在过节时表达了对党和国家好政策的感激之情。 在雷山县城南易地扶贫搬迁特色小镇,搬迁群众摆起长桌宴,身着苗族盛装和游客们一起享用苗家酸汤鱼、腊肉、鸡肉等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佳肴,共话幸福生活、道新年祝福,同迎幸福苗年。 搬迁户群众常静静说:“感谢党给我们这么好的政策,让我们搬到这里。以前在老家交通又不方便,现在的搬到这边什么都方便。小孩子上学、教育,还有我们就业都很好的,今天和大家聚在一起吃长桌宴,很开心,很温馨,很幸福。” 雷山县龙头街道党工委书记余德利说:“我们的搬迁,不仅是搬人,还要搬文化,把我们民俗文化,让大家在这里欢欢喜喜过苗年,大家欢聚一堂,团结一致,把生活过得更好,把我们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在天柱县,首届苗年活动在竹林镇竹寨村举办,天柱、锦屏,湖南靖州、会同等湘黔四十八寨33支苗族民歌队、近万苗寨同胞参加。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和湘黔苗族同胞共同欣赏了当地原生态民族歌舞、绚丽多彩的苗族服饰、精彩绝伦的苗歌合唱、侃堂众,分享了苗族同胞过苗年的幸福与快乐。 天柱县民族民间歌手杨维智现场献歌:“十月好个艳阳天,天放异彩暖心间……如今生活大改变,今非昔比胜从前;脱贫致富已实现,圆梦小康胜蜜甜。” 在镇远县报京乡贵洒村,村里的苗族同胞们邀请了邻村的苗族同胞聚集在一起,共同庆祝苗族新年,男女老少都穿上了苗族特有的服饰,吹响了热闹的芦笙,跳起了传统的芦笙舞,用淳朴苗族语言唱起动听悦耳的山歌,歌唱小康社会的幸福生活。 在凯里市南花村,苗家儿女齐聚芦笙场,跳起芦笙芒筒舞,各家各户杀年猪,做腊肉、香肠、血豆腐等,欢欢喜喜过苗年、迎游客。村主任潘仁锋说:“在州、市两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我们村以穿苗家衣、游苗家寨、唱苗家歌、吃苗家饭、住苗家屋、种苗家田等文化体验为主打项目,去年五一小长假,村里累计接待3万余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0余万元。今年是法定苗年,我们对旅游收入更有信心了。“ (作者: 潘皇林 刘军 来源: 黔东南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