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黔东南— 民族原生态 — 魅力黔东南— 大美黔东南

苗家人的醉舞

2018-6-15 10:05| 发布者: 旅游指导| 查看: 1106| 评论: 0|来自: 秀美黔东南

摘要: 苗族的板凳舞主要流行于革一、后哨、大塘、台盘等地。是在走亲访友时,妇女们酒后随兴而起的一种舞蹈。舞蹈场地不限,或在某家里,或在寨坝上。板凳舞的传说苗族板凳舞的流传源远流长,其产生的历史缺少记载,多数苗 ...

苗族的板凳舞主要流行于革一、后哨、大塘、台盘等地。是在走亲访友时,妇女们酒后随兴而起的一种舞蹈。舞蹈场地不限,或在某家里,或在寨坝上。


板凳舞的传说

苗族板凳舞的流传源远流长,其产生的历史缺少记载,多数苗族人认为,板凳舞与芦笙舞一样,萌发于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相传很久以前,有一年天大旱,百草凋谢,五谷不生。清水江的龙太子被望坡老人杀死了,尸体浮在水面上,引起气候反常。
于是,当地人请来三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来到江边,分别用十二个蛋、十二支香、十二砣粑粑供奉天神和龙王,并烧香烧纸,向天神龙王赔罪,请求降雨于人间。
人们只好成群结对沿着江边到处呼喊。天上的姜央听到了呼喊声,请求见雷公,请求开恩降雨。雷公不理,反而把姜央骂了一顿。

为了解除百姓苦难,姜央想来想去,砍来竹子做成竹箫,吹奏出优美动听的曲子。雷公听到曲子,十分高兴,也拿起两根小板凳“啪啪”地敲打起来,并且不停地欢跳。雷公的板凳舞感动了天神龙王,于是给人间降下雨来。天下的人们兴高采烈,也拿板凳跟着雷公跳起舞来。从此以后,板凳舞就在清水江一带和高坡上的苗族中流传下来了。



板凳舞在民间

苗族板凳舞发源于原始社会,生长在民间,是一种原汁原味的古代舞,是苗族妇女酒后即兴的一种舞蹈,与酒相存,无酒无舞。
板凳舞是苗家人喝酒助兴的舞蹈,妇女们借酒兴而起舞。舞时,脚踩脚,板凳和屁股相撞,妙趣横生。同时,舞兴助酒兴,直到人醉兴尽。因此,板凳舞又是苗家人的醉舞。
在凯里苗寨里,每逢“满月”酒、过春节,酒后,就兴跳板凳舞。跳舞的苗族妇女,上穿对襟衣,下穿中短裙,每人双手各拿一只小板凳,边敲板凳边从场坝的两边跳向中央,围成圈。

跳舞时,舞者故意相互踩对方的脚,屁股对屁股相互撞击,身上的裙子飞扬,妙趣横生,如此反复狂舞狂敲,手中的板凳有的被敲破。看到有板凳敲破,主人家高兴地来敬酒助兴,意思是板凳打破是“打发”。跳舞之中,谁的脚步错了,走错了队形,就要被罚酒。喝了酒后,妇女们借着酒兴又狂跳起来,直到尽兴方休。

凯里板凳舞的舞蹈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只跳不唱,以炉山镇为代表;另一种是又跳又唱,分别以旁海、三棵树两地为代表,唱的内容大致有:“亲家哟,亲家哟,亲家真亲哟,亲家的鼻子又长又长,傻乎乎去扛木头,扛不动哟,用力扛……”意思是穷亲家攀富亲家,攀不上也用力攀。凯里的苗家人认为,板凳舞是庆贺喜事和节日的舞蹈,只有嫁娶、生子“做满月”以及“过年”等喜事和节日跳。

它因酒兴而起,它的动作粗犷,激越、表情热情奔放,表现了苗族人民不屈不挠的性格,吸引远乡近邻亲朋好友或喝酒或跳舞,使感情得到释放,亲情更加融洽。因此,它是增进民族团结,建设农村和谐人际关系的纽带。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